close

本文截至大陸宜興紫砂愛好者聯盟,它是一篇關於紫砂壺極具參考價值文章.特轉貼供大家一起賞評.......

一.明末清初 

    明代時期紫砂壺使用的泥料含顆粒狀粗砂,給人的感覺是粗糙的,泥料的目數為25-30目,這是當時的煉泥陶洗技術相對落後的原因,目數越低,顆粒越粗,孔隙度也越大。

    到了明末清初泥料仍較粗糙,大多含有閃亮的雲母,胎壁也較厚實,在這段時間中,采紫泥礦時並無分類選料,將本山綠泥,中槽泥,底槽泥混在一起,所以製成的紫砂品,成品的色澤取決於如中槽泥成分多者,呈偏紅之濃紫色,底槽泥成分者,呈淡墨之黑紫色,本山綠泥多者,呈偏黃之古金色,傳世之明代壺,壺色多為上述這三種顏色。

    到了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,出現了紫砂細泥而清代的泥色則較多,除了以上之外,還多見一種在紫砂泥中夾有梨皮似小點的紫砂,稱為梨花點或桂花沙,前者較後者粗,也有人將它們統稱為梨皮,梨花點清代早期多見,而桂花沙,則在雍正,乾隆時期多見。出窯之土質雖然幹粗無光澤,一旦以茶養之,必然變化迅速,明顯地由粗澀變成光和不炫的細膩質感,此點是明末清初紫砂胎土的特色。

再說說技藝手法:

    明中葉創始期的壺是以手工捏制為主,壺內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,晚明期時時大彬創制了木模制壺方法,壺內壁已不見指紋,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跡.在柄與壺身,流與壺身相接處往往比較粗糙,有時為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,從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,蓋與鈕的相接處有時也會這樣處理。

圖片1  圖片2  

 

清初

圖片3  圖片4  圖片5  圖片6  圖片7  圖片8  圖片9  圖片10  

 

二.清中期

     約西元1796年-1861年一般我們所說的清中期也就是指嘉慶開始到咸豐為止,由於那時期窯火已遜,雖然壺的胎骨硬,也因為壺質粗,壺色枯而不潤澤,所以常上釉於表面加以裝飾,而此時選料篩土較為仔細,段泥:金黃色底泥中夾雜著墨色和赭色顆粒,其間還含著微透明狀的鵝黃顆粒,看起來是平著含在其中,而非凸出的砂粒狀。加微信號 eehh66 帶你讀懂紫砂。紅紫砂(泥):泥中夾有少量淡墨色和鵝黃顆粒,胎骨較為鬆散,泥光豔,色帶海棠紅,有膏凍之質感。嘉道之時之紫砂,色澤調配較多,無論泥色為黃,褐,紫,其中均夾雜大量之黃顆粒,故養成後質感細膩,惟光潤感略遜明末清初之紫砂.清代的紫砂壺一般採用打泥片,再將泥片鑲接而成的工藝,所以壺胎厚薄均勻,也有制壺大家仍然堅持以手捏制為主。

圖片11  圖片12  圖片13  圖片14  圖片15  圖片16  圖片17  圖片18  

 

三.清末期

    約西元1862-1911也就是同治到宣統。此時紫砂胎土之發展,更趨向多元化,調配成黑泥的方法,是此時才開始有的,初期的黑泥色墨黑,常有似鐵銹之結晶,白泥之傳世品,如王東石,何心舟所作,也是此時稀有之物,紫泥中與紅紫泥中隱含之黃顆粒較清中期少,朱泥色紅不如清中期之色嬌豔,質感也較清中期差。

圖片19  圖片20  圖片21  圖片22  

 

四.民初

      約西元1911-1938年,民初之時,以20-30年是紫砂蓬勃興盛之期,除了知名藝人所作之紫砂壺,也有一些名人仿古做舊之紫砂品。此時紫泥的胎土,若為名工所做,則泥質優,養之變化快,胎骨堅硬,光澤溫潤.若是一般普通之壺,則色澤枯燥未脫砂土之氣,需養時日久,方可展現出潤澤的質感。朱泥壺則胎骨幹而色暗紅,不若前時之鮮豔。段泥是青灰色底泥中夾雜大量的黃粒子與少許赭色和淡墨色顆粒,比清中期的段泥土胎中的顆粒小,且胎骨不如那時的堅實 .

圖片23  圖片24  圖片25  圖片26  圖片27  圖片28  圖片29  圖片30  

 

五.解放後

    約西元1950年-1965年。1952年底成立宜興紫砂產銷聯合營業處,1955年重新成立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,1958年改為紫砂廠。這時期仍秉持傳統之法錘煉,因此泥胎也比較乾澀,這時期除了傳統型器,也為了延續水準壺對潮汕功夫茶泡飲的市場,因此也就生產了許多的水準標準壺。其胎土呈橙紅及紅朱泥胎,橙紅胎土多收自泰國、香港,日本線胎土多為紅及清紅,高溫者為暗紅帶細砂感,也有少數壺描金,但年代略晚,多為1960年代之後。一般六字章多是中國宜興早期的,日本線壺品項較泰國線略細貨,蓋牆多較短。

圖片31  圖片32  圖片33  圖片34  圖片35  圖片36  

 

六.文革時期

    1966年-1977年。文革時期由於燒窯溫度不高約在800-900度,所以基本上色澤較淺,且土胎較為鬆散乾澀.其中以1965-1968的水準壺土胎極佳,延用1930至1950年間養息未用之泥料。第一批於1965年出廠,有紅土及紫砂兩種,紅土必為六杯,紫砂必為四杯,但因紅土的壓縮比大,所以六杯和紫砂四杯一樣大小。第二批於1985年出廠,偏橘子色且粉胎,土胎較差。第三批於1990年出廠,因開挖年糕土,或稱豬肝紅,因而土胎再創第一批的高潮,制壺多以造型小品為重。同時期也生產五形壺,泥料為六十年代小紅泥,但土胎顏色偏紅橙,未泡養前及呈現油光且砂感較為明顯。

圖片37  圖片38  圖片39  圖片40  圖片41  圖片42  圖片43  圖片44  圖片45  

 

1978年-1984年

    78-79年,這時期大部分的泥料,所含帶鵝黃顆粒較多,養成速度快,晶亮透明,堪稱絕品,80-84年,泥料中除了少量的黃顆粒外,還夾雜了大量的黑細沙般的粒子,臺灣人稱為芝麻砂也就是一般說的甲子土,而82年由第三地轉運及漁船交易已大量進入臺灣,當時以便宜的商品壺為主,(俗稱82小品)因貼有橢圓形MADE IN CHINA標籤也稱綠標或雞蛋標,這時的壺作工算不上精細,但土料絕佳。

圖片46  圖片47  圖片48  圖片49  圖片50  圖片51  圖片52  圖片53  圖片54  

 

80初

圖片55  圖片56  圖片57  圖片58  圖片59  圖片60  圖片61  圖片62  圖片63  

 

八.80中末期-90初期

圖片64  圖片65  圖片66  圖片67  圖片68  

 

九.90中期

    1993-1997。這時期的泥料土胎硬,色澤漂亮,泥料卻沒80年代的質感好,紫泥基本也是拼泥。加微信號 eehh66 帶你讀懂紫砂。朱泥呈橘黃及暗紅色。段泥呈粉胎黃及綠黃。

圖片69  圖片70  圖片71  圖片72  圖片73  圖片74  

 

十.90末期到現在當代

圖片75  平蓋碗玉壺 1  葫蘆壺 A1  葫蘆壺 B1  韵瓜壺 1  碧玉壺 1  禪言 1  六六大順  牛蓋洋桶 1  梨形劍流壺 1  蛋包壺 1  黑玉四方壺 1  端方壺 1  逸壽壺 1  延壽壺 1  三足獅鼎 1  唐羽一族 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紫砂壺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len 的頭像
    Allen

    Allen的部落格

   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